大冶法院“四大亮点”“八大模式”工作经验在全省法院交流
近日,大冶市被命名为全省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之一,“深化企业破产府院联动”等5项改革事项被纳入先行试点创建名单。1月14日,大冶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陈敬涛在全省法院交流大冶破产重整“府院联动”工作经验。
近年来,大冶市以推动构建“府院联动”破产重整机制为切入点,着力打通企业脱困重生之路,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。市法院大力推进相关措施落地生根,共审理破产案件12起,清理债务约40亿元,盘活资产约 19亿元,释放土地房屋面积约56.68万平方米,安置职工1500余人。
亮点1:构建三大格局
“大联动”格局。构建“党委领导、政府统筹、法院主办、部门联动”的“府院联动”大冶模式,对受理的12个企业破产案件都成立了相应的“府院联动”工作专班,一揽子解决破产审判以及由此衍生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、证照办理、信用修复等问题。
“大保障”格局。1、组织保障。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,设立企业破产重整工作指挥部,由市长担任指挥长,常务副市长具体抓,分管副市长和法院院长等担任副指挥长,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、破产重整、信访维稳三大工作专班。2、专班保障:法院和政府18个职能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,企业所在地政府协助配合。组建“一案两专班”——政府工作专班和法院审判专班,共同推进案件审理、风险处置等工作。3、兜底保障:市政府提供破产“兜底”保障,确保破产清算、职工安置、信访维稳等工作稳妥推进。市财政拨付200万元设立破产专项基金,确保“无产可破”案件顺利启动。
“大共享”格局。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,加强相关部门、金融机构与法院、管理人的信息沟通,推动破产程序中的数据共享、业务协同,提高各相关利益主体信息知晓便利度,促进在“大共享”中凝聚共识、形成共治、实现共赢。
亮点2:建立三早机制
调研早识别。政府各部门单位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、深入研究,通过经信局等职能部门完善困境企业信息库,及时甄别困境企业是否有市场前景、拯救价值、重生可能,为精准施策打下良好基础。
法官早预警。43名员额法官进驻企业,运用破产案件有效预警机制信息库,构筑濒危企业动态信息库,及时掌握全市重点企业全局动向,发现问题及时发送预警,提供法律咨询服务,将企业破产法律风险降到最低。
专班早介入。企业被纳入濒危企业名单后,破产审判专班提前介入,引导企业进入破产清算、重整,确保案件受理后一揽子高效、快捷解决破产企业债务清偿、职工安置、证照办理等一系列问题。
亮点3:落实三快措施
快立案。开通涉企案件“绿色通道”,为破企业,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供“零障碍”服务,落实网上立案、跨域立案、电话预约创新举措,搭建微信、支付宝多平台在线交费服务,最大限度畅通涉企案件“入口关”。
快拍卖。通过网络司法拍卖平台,快速处置资产。大冶法院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将破产重整工作对接京东“大柜台”,加快网上询价、评估、拍卖和资产变现。
快审理。加强审判管理,优化审判团队,提高涉企案件审判效率。大冶铜山口矿劳务公司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向大冶法院申请破产,6月30日审结,妥善安置职工197人,创造了破产清算案件3个月“加速度”审结的奇迹。
亮点4:实现三赢目标
破产化解,实现“零震荡”。对于出现重大社会风险隐患的“僵尸企业”,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,最大限度减少债权损失。如龙鹏包装公司破产案件受理前,80多个债权人集体到市政府门前静坐,扬言进京上访。案件审理后,多个债权人自发送锦旗,全体债权人对政府和法院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和真诚感谢。
破产重整,实现“全盘活”。对具有发展潜力、可救治的企业,在维护市场价值与保持社会价值双赢的基础上,引导通过分期履行、兼并重整等方式重整盘活。如通过破产重整、破产清算让兴成和航宇两家公司实现一体重生。
破产清退,实现“轻转型”。对于救治无望且严重影响市场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“僵尸企业”通过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,防止债务风险累积引发更大危机,实现“腾笼换鸟”的效果。如通过破产清算实现建业包装公司市场出清,新企业入驻后安排14名残疾人就业,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以上。
“八大模式”包括“指挥部+专班”工作推进模式、“破产预警+联合识别”模式、“政府部门+中介机构”联合管理模式、“简易审+普通审”繁简分流模式、“专项基金+政府兜底”资金保障模式、“法院+”纠纷化解模式、“绩效考核+民主监督”模式。据了解,“八大模式”打造的铜山口矿劳务公司破产清算案、航宇鑫宝和兴成钢铁两家企业一体盘活案,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,相关经验被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人民法院报》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推广。